近日,由涪陵推动制定的《榨菜——规格和测试方法》国际标准新提案获全票通过并正式立项。这不仅为涪陵榨菜产业构建起标准化生产框架,还为其注入了智慧农业新动能,更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了百年传统农耕体系,推动经验农业向数据驱动型农业的模式转型。从田间种植到产品检测的全流程标准化,标志着涪陵榨菜产业已形成“技术标准—智能生产—产业升级”的完整发展闭环。
白露时节的涪陵江北街道二渡村,数十架无人机在田野上空划出银白色轨迹,将青菜头种子如细雨般精准播撒。站在田埂上的村党委书记潘晓江,正向围拢的农户们热情介绍:“区里正在大力推进风脱水榨菜和鲜食榨菜的标准化生产,从选种到加工、销售,全部都要走标准化的路子。等全流程机械化完成,将来种得轻松,赚得更多!”
作为涪陵特有的非遗技艺,风脱水榨菜以鲜香脆嫩的独特口感闻名。渝东南农科院榨菜研究中心原主任范永红担忧地说:“过度依赖天气、生产周期长、成本持续攀升,让这项传统工艺的传承越来越困难。”
在马武镇,彭婆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新鲜青菜头,经特定加工工艺及配方制作的“鲜食榨菜”,深受消费者喜爱,远销海外,每斤卖到20元。但近几年来,市场上涌现大量低价“鲜食榨菜”,严重冲击精品榨菜市场。
涪陵区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、主任熊铁骑说:“这种乱象暴露出产业标准缺失的深层次问题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必须实现从种子到销售的全链条标准化。”
据统计,2024年,涪陵区青菜头种植面积稳定在73.84万亩,覆盖全区23个镇街,联动40余家企业、2000多名加工户和197家专业合作社,实现人均纯收入3805元,总产值突破155亿元。这份承载百年历史的产业答卷背后,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的碰撞正催生深刻变革。
2023年成立的榨菜产业专业委员会,正在成为涪陵榨菜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推动力。这个由区供销合作社牵头组建的专业机构,通过吸纳重点企业、规模合作社、科研单位等多元主体,构建起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机制。
专委会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,有效解决了以往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目生产问题。每月发布的产业动态报告,为农户和企业提供了精准的市场指引。更关键的是,专委会通过协调订单和价格,既保障了加工企业的原料品质,又稳定了农户的种植收益。
熊铁骑说:“专委会最大的价值在于整合产业链资源:我们集中力量攻克共性技术难题,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,把原本分散的种植、加工、销售等环节有机串联起来。这种全产业链协同模式,让涪陵榨菜产业能够以统一标准参与市场竞争,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。”
“标准化,第一步就要落在田里。”范永红说。早在20多年前,渝东南农科院榨菜研究中心就设在二渡村,“要让技术人员始终与土地保持零距离。”
从2023年起,涪陵区供销合作社依托完整组织体系和城乡服务网络,大力推进覆盖榨菜全产业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,为农户提供“耕种防收”全程或单环节托管,就像请了个“田保姆”。
涪陵区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张建明介绍:“‘耕’包括深翻、旋耕、开厢等机械服务;‘种’是推广良种、集中育苗、机播机栽;‘防’是统防统治,用无人机绿色防控;‘收’是组织机收队,解决劳动力不足、成本高的问题。”
这种“你种菜、我服务”的模式,既缓解了“谁来种地、怎么种地”的难题,也提高了榨菜的产量和品质稳定性。
如今,涪陵区供销合作社已构建起以区为农服务中心为枢纽、镇街基层社为支点、各类农机和植保组织共同参与的服务体系,牢牢稳住了榨菜产业的“第一车间”。
此外,为农服务中心还提供代办、代账、融资等“代理服务”,切实为合作社减负,让他们更专注地开展标准化生产。
据涪陵区榨菜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早在上世纪80年代,涪陵率先在全国推出榨菜生产标准。40多年来,榨菜产业历经手工作坊、商品化、半自动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五个阶段,标准体系也在不断迭代。
2023年,涪陵区供销合作社积极推动榨菜产业标准体系建设,在守护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,拥抱现代技术创新。
在传统工艺保护方面,牵头制定《风脱水榨菜》行业标准,对穿菜风干、腌制池盐、后期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规范,将这一蕴含着劳动人民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化下来、传承下去,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榨菜的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,使其成为高端市场的“奢侈品”和乡愁记忆的载体。
在现代创新方面,针对消费者对鲜食榨菜的新需求,合作社引导专委会成员企业从源头发力,研发适合鲜食的青菜头品种,建立种植采收、冷链储运规范以及产品分级标准。
熊铁骑说:“通过‘传统’与‘现代’双轨并行的标准制定战略,既守住了非遗技艺的‘根’与‘魂’,也为产业插上了创新的‘翅膀’,让涪陵榨菜成为高端市场的‘乡愁味道’。”
截至目前,涪陵榨菜在种子、生产环节标准化率已超90%,半成品加工标准化率达80%,成品实现100%标准化。一套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,正推动“长江上游榨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”加速形成。